编者按:十九大报告指出,注重扶贫同扶志、扶智相结合,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,让每一个孩子对自己有信心、对未来有希望,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,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。为响应十九大号召,国际学院开展了暑假“三下乡”实践活动,充分发挥国际学院优势,把“国际化、精细化、民族化、个性化”管理理念融入到“三下乡”实践活动中,做到民族化教育、国际化课程、精细化管理与个性化指导。
7月16日晚上,国际学院27名“三下乡”志愿者在辅导员邹斌的带领下返回国际学院,标志着为期七天隔坑村“心教育,新梦想”“三下乡”实践活动圆满结束。
民族化教育,坚定“ 四个自信 ”
志愿者们通过调研村里的文化与经济特色,了解当地的产业文化;调研祠堂,了解当地的姓氏文化和历史,传承中国传统文化;通过调研豆腐坊,观摩生产豆腐的全过程,采访本村的豆腐手艺人,领略当地传承几百年的手工豆腐。
志愿者们采访85岁的黄水池老爷爷,听他讲述党的故事。黄水池是一名老党员,他一直严格要求自己,按照党章要求做事,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。他看到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,为中国的发展强大而高兴,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。志愿者们深深地感受到,年轻一代是祖国未来的希望,肩负重任,应当自律自强,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光发热。
“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,只要努力什么都会有。幸福的生活很容易,只要你肯付出。只要你愿意,我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美丽。”就像“三下乡”最后一天文艺表演中《我们的未来》所唱的那样,通过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志愿者们更加坚定了“四个自信”,坚定了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决心。
国际化课程,开阔学生国际化视野
志愿者们给孩子们上了世界文化博览课,主要介绍世界各国的文化特点,认识各国国旗。国际化课程帮助孩子们了解多元文化,让农村的孩子们突破重重限制,开阔视野,勇敢走出去,实现远大的梦想。
志愿者们给小学生上英语课,结合生活实际让小学生了解英语的广泛应用,讲授不同国家的文化,让学生对世界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。志愿者们充分发挥国际学院的专业优势。
精细化管理,为活动开展提供保障
为保证实践活动顺利安全进行,国际学院提前与当地团县委取得联系,对实践进行了先期探查调研。本次“三下乡”的志愿者们分为策划组、宣传组、调研组、支教组和后勤组五个小组,每个小组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合作,有清晰的计划和安排,比如每组轮流负责伙食,全员参与趣味运动会、社会调研及文艺表演。
本次“三下乡”活动得到了团县委、七拱镇以及隔坑村的大力支持。政府部门包括村民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,保障了活动的顺利开展。另外,阳山县电视台对本次“三下乡”实践活动进行了跟踪采访。国际学院院长仲铭锦带领的探访团到隔坑村实地走访,详细了解了本次“三下乡”团队的教学、生活、住宿、饮食等情况,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。
个性化指导,为“精准扶贫”助力
志愿者对小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,指导他们进行手工、唱歌跳舞等活动,丰富小学生的课外生活,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。对小学生进行学业辅导和卫生知识宣传,通过有奖竞答等形式,对小学生奖励文具,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,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。
收集学生档案,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指导,鼓励学生建立自信,扶贫档案精准到每一个学生,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引导,用正能量带动其成长。同时,志愿者们通过宣讲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,引导小朋友家庭充分利用扶贫政策,实现脱贫。
实践组成员多对一进行家访,对不同的家庭进行了家访,了解了学生的家庭情况,对有需要的学生给予关照。志愿者通过多方面沟通交流向小学生家庭传递教育的重要性,同时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,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汇聚青春力量。
精准扶贫,教育先行。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。教育扶贫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步。在阳山县党委县政府、共青团阳山县委、七拱镇、隔坑村的协助下,在我校党委、团委的支持下,本次“三下乡”实践活动虽然时间只有7天,但是志愿者们都竭尽所能,奉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,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。